●本報評論員 劉鳳羽
  商報評論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榮譽主席邵逸夫先生昨日離世,享年107歲。
  提到邵逸夫先生,稍微熟悉影視娛樂的人會想到“影視大亨”、“娛樂界教父”這些名號。確實,作為叱吒娛樂圈大半個世紀的傳奇老人,他的邵氏電影曾幾乎壟斷香港電影業,其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不倒的電視巨無霸。他和他的機構為香港演藝圈輸送了大量中堅人才,《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等經典劇集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可以說,在香港影視史、文化史乃至中國影視史、文化史上,邵逸夫註定是一個不可被忽略的標桿人物。
  但對於絕大多數不熟悉影視娛樂或不熟悉TVB歷史的人,想到的可能不是這些。昨日一項名為“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聯想到什麼”的網調就顯示,僅19%的受訪者首先想到了香港無線電視劇、影視大亨等,高達81%的受訪者首先想到逸夫樓。
  這樣的民調結果,正印證了學界的一種說法:比起在娛樂業的卓越貢獻,邵逸夫先生在慈善公益事業上的突出成就,更讓世人尤其中國內地民眾記憶深刻。
  數據顯示,邵逸夫先生歷年慈善及公益捐助超過100億港幣,其中向內地的科教文衛事業捐資逾45億港幣,捐建項目逾6000個,80%以上為教育項目,受惠學校千餘所,逸夫樓、逸夫學校遍佈31個省份。
  龐大的數據,可以看出邵逸夫先生的慈善情懷、捐贈規模,但要說到衡量其慈善貢獻,卻不能只看捐贈數額和規模,更要看其慈善模式、慈善目的、運作機制。在這些方面,邵逸夫先生的貢獻尤其可圈可點。
  比如,在慈善模式上,與其他一些慈善家不同,邵逸夫先生“固執”於教育捐贈,25年如一日地長期執著投入。有資料顯示,他的捐贈是當前持續時間最長、贈款金額最大、建設項目最多的教育贈款項目。
  教育是功在千秋的公益事業,發展需要更多慈善和慈善家。不論是出於有錢就捐資助學的老派思維,還是出於“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教育”的理性認知,總之,邵逸夫先生推進了25年的捐資助學慈善模式,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影響,確實功不可沒——姑且不說教育部“數以千萬計大、中、小學生從中受益”的量化評價,僅就民眾那些只知逸夫樓不知影視大亨的朴素而真摯的表達,就可感知一二。
  又比如,在操作機制上,邵逸夫先生的教育捐贈非常規範,這從逸夫樓遍佈大江南北卻鮮有卷入爭議者,就可見一斑。
  這一規範的操作機制,教育學者熊丙奇評價說,邵逸夫先生對內地高等學校和基礎教育的捐贈都是通過香港邵逸夫基金實施的,而在實施過程中與教育部建立緊密合作,可以說,這是民間慈善基金會與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的典範,“這值得公益機構學習、借鑒”。
  還比如,在慈善目的上,邵逸夫先生做慈善不求回報,他在內地沒有任何生意業務,他的慈善是與事業完全分開的。
  邵逸夫先生曾說,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他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無愧於“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之美譽,其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懷,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尊敬。而其留下的慈善遺產,更值得發展中的中國慈善業總結、借鑒。
  人已去,樓還在。現在,除了祭奠、緬懷邵逸夫先生,更要思考如何將其在慈善方面的精神遺產繼續下去、發揚光大。誰來接棒逸夫樓式慈善、邵逸夫式慈善,我們期待著。
  (原標題:誰來接棒“逸夫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z19dzjb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